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章什么也不会  (第5/5页)
身为合伙人,璟叡纹风不动地坐着、听着,也分析着。    终于,皇帝摆手让众人退下,璟叡跟着百官退出,却没想到皇帝独独唤住他,他就在众目睽睽下转回御案前面。    直到连太监都退开,皇帝这才开口问:“朕听闻一件新鲜事,不知是真是假,得问问你这个当事人。”    “是,臣有问必答。”    “听说你放话要用军功来替自己争公侯,不愿受祖荫庇护,此话是真是假?”    这么快就传到皇帝耳里?他身边有多少皇帝眼线?    璟叡急急双膝跪地,拱手道:“臣不知天高地厚,万望皇上恕罪。”    “这么快就把话吞回去?舍不得到手的爵位?”皇帝似笑非笑地问。    他望向皇帝,满脸的欲言又止。    当年成王兵变,先帝封了不少王侯,一个个都要世袭,一个个都要把自己的儿子、侄子塞进朝堂里,可一来,那些送进来的人,是真有本事还是假有本事还值得商榷;二来,靠着先祖庇荫,有采邑、有俸禄,一个个吃得嘴里流油,却对朝廷无分毫帮助。这种事多了,着实闹心。    倘若朝廷银子多到国库装不下,也就不计较,可眼下国库紧巴巴的,一提到与金人对战,户部尚书那张脸简直像吞下十斤苦瓜。    而礼部尚书提起太子迎侧妃的规制,户部尚书都快掉泪了,还得皇帝自掏腰包出点血。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皇帝哪还肯肥了别人痩自己?    更何况,猪贪了顶多给点粮,人贪了是无底洞啊。    你给,他收,你不给,他就到处挖洞,好好的一个国哪禁得起这些藩王公侯拿着铲子到处刨?    一叶知秋,两则讯息让璟叡猜出皇帝动向,于是他在同僚间放话,测试皇帝反应。    本以为得花点时间等它发酵,没想到速度会这么快,可见得皇帝的耳目畅通,那么…    往后他得好好利用“这些管道”让某些不欲人知的事“上达天听”    “有话就说,别这样看朕,像朕委屈了你似的。”    璟叡紧锁眉头,一揖到地,叹道:“禀皇上,臣是在祖父膝下长大的,祖父经常感叹,虽是先帝大恩,赐韩家如此荣耀,可镇日莳花养草、读书垂钓,没替朝廷尽力便得此供养,心中有愧。”    “老靖国公真是这么想的?难怪,屡次朕想赏他些什么,他总是直言推拒。”皇帝心叹,是个清廉忠臣呐,若换上别人只会嫌不够,怎会担心拿得太多?    “祖父心系天下苍生。”    “当年若没有老靖国公舍命相救,朕岂能稳坐朝堂?他那是应得的。”    “祖父舍身为国,朝廷大恩虽合情合理,可是子孙承爵…禀皇上,臣并非埋怨,似父亲若非仗恃这点,确定即使自己庸碌一生,仍可以安享荣华富贵,怎会年过四十还是一事无成?京城王孙贵族多纨裤,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?    “再说了,有多少人家后院,为承爵一事战火不断、硝烟四起。家宅本是亲情所在,却成了最凉薄的地界,臣斗胆禀报皇上,这几年襄译为承爵一事,几度险些丧命,却为着家宅和乐、父亲名誉,不敢作声,这个爵,承得太委屈。    “再者朝廷花那么多钱,养一群富贵闲人便罢,若他们还要仗着身分欺男霸女、鱼rou百姓,那就太过分了,偏偏五城兵马司碍于他们身分,不敢随便动手,生怕动辄得咎。长久下来,民不安生,一旦民怨起,国之根本不稳矣。”    皇帝细细忖度璟叡的话。    此话若是没有承爵之人提起,可以责他私心、嫉妒,但从一个既得利益者口中说出,那叫什么?叫作忠君爱国,叫忠心耿耿,拥有这种臣子是天下皇帝的最大幸运。    皇帝望着璟叡,双眼中光芒渐增,削爵这件事他已经思虑很久,却寻不出光明正大的理由。眼下道席话听下来,袭爵此事不管是对朝堂、对百姓、对王公贵族,都是百害而无一利,在这种情况下,削爵势在必行。    好吧,就让文王、礼王、尚王、勤王先起这个头。    分明下定决心,皇帝却还矫情道:“这么做的话,定会引出狡兔死、走狗烹的言论。”    “若非叛国逆君,自然不须直言削爵,可令吏部定下规则,王公贵族的子孙不得参与朝政,有心仕途者可与士子一同参加科考。为官后,经由考核,三年名列甲等,方可袭爵,袭爵后若官声不好,百姓有怨,爵位就得降等。    “这样一来,数十年后能列位公侯伯爵位者等,定是有才干之人,养这样的人于朝廷有益,于百姓有益。”    皇帝听着,频频点头。    说得好,朝廷什么都要,就是不需要尸位素餐之人,定下律法,一切照律法行事,谁也违逆不得,且此法推行,必得士林清流大力支持,于名声大有裨益。    “可朕这样做,就轮不到襄译来当平王世子了。”    满京城都晓得璟叡和襄译感情深厚,虽搞不懂天差地别的两个人怎会走到一路,但璟叡这番言论危及的可是好友的利益。    “也许定下律法后,襄译肯收收心参加科举,这样的话,朝廷多了栋梁之材,何乐而不为?又或许襄译根本不想当这个世子爷,他袭爵不过是想讨得皇太后开心。至于朝廷给的采邑、俸禄,他有双点石成金的手,还会在乎吗?”    皇帝缓缓点头,抚须而笑。璟叡说得对,襄译那孩子心性确实和襄缘、襄宜不同,他喜欢自由自在、海阔天空,没有大野心,只有小聪明,多他一个进士不多,少他一个不少,顶多由他这个皇帝姑丈亲自提拔便是。    倘若他这么做,母后肯定高兴,至于襄缘、襄宜兄弟,他稍稍摆点姿态,谁敢让他们的考核拿到甲等?    不是他喜欢打压吕氏一族,实在是大齐不需要野心太强大的外戚。    三下两下,皇帝融会贯通,替自己找到作弊法子,心中暗乐着。    璟叡瞄一眼皇帝,知道自己把帝心给说通了,淡淡一笑。吕襄缘、吕襄宜这辈子都甭想与襄译争!    这叫作命,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    襄译自小就聪明,把皇帝心思看得一清二楚,皇帝不喜欢外戚干政呢,他便乐得当纨裤,乐得不伴君、不伴虎。    “朕与吏部研究研究,此事若能行,说不准朕第一个拿靖国公府开鲗,怕吗?”皇帝似笑非笑地问他。    “不怕,璟叡自幼禀承祖父教训,倘若忠孝难两全,舍孝就忠。”    又是一句掷地有力的话,这让当皇帝的有多感动呐。    皇帝抑不住满脸笑意,却挥挥手,让璟叡退下。    “臣告退。”璟叡躬着身子退出御书房,一转身,眼底的笑意益发浓了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